首頁 > 影人目錄 > 製片

  1. 製片
  2. 導演
  3. 女演員
  4. 男演員
  5. 編劇
  6. 攝影
  7. 配樂
  8. 影評人
  9. 其他工作人員

製片

侯孝賢  Hou Hsiao-hsien

1947年生,廣東梅縣人,國立藝專電影科畢業,1973年進入電影界,擔任李行的場記、助導,並從事編劇,作品有《桃花女鬥周公》、《早安台北》、《蹦蹦一串心》等。自1981年《就是溜溜的她》起開始擔任導演,並與陳坤厚搭檔,由侯孝賢編劇、陳坤厚擔任攝影師,兩人輪流執導,拍攝一系列頗為賣座的商業片。1982年的《在那河畔青草青》因為影片的清新風格與環保概念,博得當時新派影評人的一致讚揚,成為「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一次前奏。而在新派影評人以及文化界人士的影響下,侯孝賢開始擺脫過去商業電影的窠臼,以比較嚴肅的態度拍攝電影。1983年侯孝賢萬仁曾壯祥合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黃春明的三篇小說),為台灣新電影開啟新的紀元。同年拍攝的《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由過去直覺的拍攝方式轉為自覺創作的一部重要電影,本片與之後的《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等片皆為侯孝賢自傳性電影階段,他在這些影片裡所關注的青少年成長、鄉土題材與所發展出來的美學風格成為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標記,對當時與以後的台灣電影影響深遠。在《尼羅河女兒》(1987)輕觸當代台灣灰色寓言之後,侯孝賢由鄉土題材轉而處理歷史題材,《悲情城市》(1989)、《戲夢人生》(1993)及《好男好女》(1995)合稱「台灣三部曲」,影片所處理的歷史涵蓋日據時期、二二八事件以及九○年代台灣的當下。其中《悲情城市》於1989年獲得威尼斯金獅獎,不但奠定侯孝賢國際電影大師的地位,也為其後的台灣電影開拓出「國際影展路線」。1993年的《戲夢人生》為其創作歷程中的一次顛峰,其最著名的長鏡頭、固定鏡位、空鏡頭等,在此片徹底發揮。1996年的《南國再見˙南國》試圖回歸創作初期的直覺,捕捉台灣當下的現代節奏。1998年的《海上花》突破過去寫實的基調,以細膩富麗的電影鏡頭述說一則世紀末的滄桑寓言。到了2001年的《千禧曼波-薔薇的名字》則更加擺脫以往的影片風格,以同情的觀點捕捉現代都會年輕世代的浮世風景。

侯孝賢以其長鏡頭美學、固定鏡位、忽略敘事因果關係、寫實風格等為其影片特色。其影片在1983-1987年多不採用明星,自《悲情城市》後開始,逐漸採用明星作為演員。他意識到台灣電影環境無論是硬體設備或是人才上的缺乏等,都顯得極其困窘,於是自新電影風潮時期便常資助其他導演拍片,比如楊德昌拍攝《青梅竹馬》時便是由侯孝賢抵押房子出資,並擔任片中的男主角。侯孝賢任俠的作風與熱情的活力使其成為新電影陣營中的領導角色。而新電影陣營當中最常與侯孝賢合作的工作人員是編劇朱天文,自1983《風櫃來的人》開始,朱天文便成了侯孝賢的長期編劇搭檔(其中也有朱天文吳念真一起合作的作品)。其他常合作的人尚有早期的攝影師陳坤厚(後來也成為新電影導演之一)、以及後來的攝影師李屏賓、錄音師杜篤之、剪接師廖慶松等。

2000年侯孝賢創立了「戲弄電影網」,以互動式電影帶動網友參與創作的風氣,並提供創作機會給青年學生,整合了多方的資源,讓創作者與觀賞者有了一個不同以往的交流媒介。2002年,侯孝賢與當代重要電影工作者及電影相關人士成立「台灣電影文化協會」,以促進影像藝術文化交流、整合影像創作資源為目的,並將定期舉辦電影相關教育訓練及活動,培育影像創作人才,透過影像來持續推展文化與教育活動。2002年11月,侯孝賢以「台灣電影協會」理事長的身分,接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打造前美國大使官邸成為「台北之家˙光點台北」電影文化空間。

作品年表 - 導演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81《風兒踢踏踩》 Cheerful Wind
1981《就是溜溜的她》 Cute Girls
1982《在那河畔青草青》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1983《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1983《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4《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1985《童年往事》 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1986《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1987《尼羅河女兒》 Daughter of The Nile
1989《悲情城市》 A City of Sadness
1993《戲夢人生》 The Puppetmaster
1995《好男好女》 Good Men, Good Women
1996《南國再見,南國》 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8《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hai
2001《千禧曼波》 Millennium Mambo
2003《珈琲時光》 Café Lumière
2005《最好的時光》 Three times
2007《紅氣球》 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2007《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中的〈電姬館〉 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
2011《10+10-黃金之弦》10+10-a Belle Epoque
2013《聶隱娘》The Assassin

作品年表 - 編劇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75《桃花女鬥周公》
1978《煙波江上》 Love On A Foggy River
1979《秋蓮》
1979《早安台北》 Good morning, Taipei
1980《天涼好個秋》 Spring in Autumn
1980《我踏浪而來》 Lover On The Wave
1980《就是溜溜的她》 Lovable You
1981《蹦蹦一串心》
1981《風兒踢踏踩》 Cheerful Wind
1982《俏如彩蝶飛飛飛》 Six Is Company
1982《在那河邊青草青》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1983《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1983《油麻菜籽》 Ah Fei
1984《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1985《最想念的季節》 My Favorite Season
1985《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1985《童年往事》 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2007《紅氣球》 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作品年表 - 演出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85《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1986《福德正神》

作品年表 - 監製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91《大紅燈籠高高掛》Raise the Red Lantern
1992《少年吔,安啦!》 Dust of Angels
1993《只要為你活一天》 Treasure Island
1994《多桑》 A Borrowed Life
1995《去年冬天》Heartbreak Island
2000《命帶追逐》 Mirror Image
2010《第36個故事》Taipei Exchanges
2010《有一天》One Day
2010《到阜陽600里》Return Ticket
2011《金城小子》 Hometown Boy
2013 《域望》

作品年表 - 製片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91《大紅燈籠高高掛》 Raise the Red Lantern

作品年表 - 策劃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92《棋王》 King of Chess

作品年表 - 出品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2001《千禧曼波》 Millennium Mambo

大事年表

年份事蹟
1947生於廣東梅縣。
1969考上台北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電影科。
1973進入電影界,擔任李行《心有千千結》的場記。
1974擔任邱剛健《雙龍谷》的場記。
1975擔任徐進良《雲深不知處》、李融之《近水樓臺》、賴成英《桃花女鬥周公》的副導;開始寫電影劇本《桃花女鬥周公》為其第一部劇本。
1978開始與陳坤厚搭檔,為其編劇,而陳坤厚則成為侯孝賢之後近十年的攝影師(合作《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採》、《我踏浪而來》、《天涼好個秋》、《俏如彩蝶飛飛飛》等片)。
1979擔任李行《早安台北》的編劇及副導。
以《早安台北》入圍第十七屆金馬獎得獎名單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
1981文藝愛情電影出現新轉型,即陳坤厚/侯孝賢的都市愛情喜劇:《就是溜溜的她》、《蹦蹦一串心》等,男女戀愛關係較為踏實,實景亦由別墅、餐廳遷至台北街頭。
1982以《在那河畔青草青》入圍第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
同年台灣新電影由《光陰的故事》正式展開。
與陳坤厚共同籌資和中影合作拍攝的《小畢的故事》,異軍突起,獲得票房與影評上的成功。
1983臺灣新電影轉捩的一年,中影總經理明驥推動小成本的年輕導演電影如《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為新導演打下基礎。製片張華坤製作《小畢的故事》、《風櫃來的人》、《油麻菜仔》,成績可觀。但《兒子的大玩偶》發生削蘋果事件,新聞局通過,卻遭黑函檢舉,並遭文工會與中影內容修剪。侯孝賢與朱天文、丁亞民、許淑真以《小畢的故事》獲得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風櫃來的人》獲得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影片。
1984新導演士氣低落,《冬冬的假期》票房失利。
以《風櫃來的人》入圍第廿一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同年與廖輝英以《油麻菜籽》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5侯孝賢以《童年往事》在國際爭得令譽,並入圍第廿二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與朱天文一同以本片獲得最佳原著劇本獎。但在金馬獎評審中,兩派評審對侯孝賢的《童年往事》等「新電影」發生激烈爭議,而傳出有「擁侯派」、「倒侯派」之說,並引發評論界正反兩面爭議。
以《冬冬的假期》獲得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影片、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盧卡諾影展特別推薦獎。
1986以《童年往事》獲得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獎、第三十一屆亞太影展評審委員特別獎。
1987與支持新電影的工作者、影評人、文化界人士聯名連署「中華民國76年電影宣言」,刊登於1月24日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宣言指出新電影為不同於商業電影的另一種電影,部分傳媒、政策單位及評論家對新電影的發展不利,主張應積極支持電影文化。
1988年初參與黃建業、焦雄屏所成立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希望能藉由此協會將年的電影宣言落實,實踐宣言的精神,但最後協會無疾而終。二月,和楊德昌、陳國富、吳念真、朱天文發起,詹宏志策劃並擔任總經理於2月10日成立「合作社」團體,由藍祖蔚任發言人,希望以此形式向企業界尋求拍片資金。十月,侯孝賢與陳國富、小野、吳念真為國防部拍攝慶祝雙十節的軍教宣傳片《一切為明天》,在電視播出後,一時之間引起許多爭議與質疑。
1989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在解嚴後首次將二二八事件搬上大銀幕,並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將臺灣電影正式推上國際影壇。此片在獲得金獅獎後,旋回台灣上映,創下當年國片賣座最高紀錄七千萬元;並參加奧斯卡外語片金像獎競賽。
以《悲情城市》入圍第廿六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獲得最佳導演獎。
獲頒台灣導演協會創辦的「年度傑出電影導演獎」首屆導演獎。
成立「城市電影工作室」。
1992擔任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製片,徐小明《少年吔,安啦!》之監製,四月到日本製作杜比音效,為國片聲音品質達到國際水準踏出第一步。
1993以《戲夢人生》入圍第三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擔任陳國富《只要為你活一天》監製。
1994以《好男好女》獲得第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擔任張藝謀《活著》監製。
1997由奧立維耶•阿薩亞斯紀錄的侯孝賢電影創作歷程《侯孝賢畫像》,由徐小明出品。
1998以《海上花》入圍第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獲得評審團大獎。
2000侯孝賢創立的「戲弄電影網」開站,初步將推出最具網路特色的互動式電影,以帶動網友參與創作的風氣。以電影廣告拍攝製作國內外電影發行及短片經紀代理等業務為主,整合影視相關資源,成為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的交流空間。
20015月19日新聞局接獲黑函,檢舉正在坎城影展參賽的《千禧曼波》及蔡明亮《你那邊幾點》兩片皆有法資參與,故不可歸為台灣電影,不應領取政府獎金。
《千禧曼波》獲得第38屆金馬獎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音效獎。
2002侯孝賢與當代重要電影工作者及電影相關人士成立「台灣電影文化協會」,以促進影像藝術文化交流、整合影像創作資源為目的,並將定期舉辦電影相關教育訓練及活動,培育影像創作人才,透過影像來持續推展文化與教育活動。
2006接任中國民國電影導演協會理事長
2009首度接任金馬執委會主席
2010執導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館的導覽影片

得獎紀錄

年份事蹟
1983以《風櫃來的人》獲得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影片。
以《小畢的故事》和朱天文、丁亞民、許淑真一同獲得第二十屆金馬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4以《油麻菜籽》和廖輝英一同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5以《童年往事》和朱天文一同獲得最佳原著劇本獎。
以《冬冬的假期》獲得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影片;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盧卡諾影展特別推薦獎。
1986以《童年往事》獲得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獎;第三十一屆亞太影展評審委員特別獎。
1987以《童年往事》獲得鹿特丹影展非、歐、美洲最佳影片。
以《戀戀風塵》獲得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攝影獎及最佳音樂獎。
以《尼羅河女兒》獲得義大利都靈影展評審特別獎。
1989以《悲情城市》獲得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第廿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導演協會創辦的「年度傑出電影導演獎」首屆導演獎。
1993以《戲夢人生》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95以《好男好女》獲得第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夏威夷影展最佳影片;新加坡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1998以《海上花》獲得第三十五屆金馬獎評審團大獎。
2004以《珈琲時光》榮獲釜山影展「亞洲電影人獎」。
2005獲得第15屆東京影展「黑澤明」獎。
2005以《最好的時光》獲得第四十二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獎及年度最佳台灣電影獎。
2007獲得瑞士盧卡諾影展榮譽金豹獎
2011獲頒總統文化獎
獲香港浸會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並出任香港浸大電影電視系MFA 課程榮譽顧問,並舉行為期四日的侯孝賢導演大師班

相關閱讀

編號資料
1「童年往事」: 二種閱讀方式」/齊隆壬/『電影欣賞』/,第3卷 ,第5期/1985/頁17
2「侯孝賢--我覺得民間是最有力氣的」/焦雄屏/訪問整理/『400擊』,第8期/1986
3「侯孝賢電影的兩個世界」/吳正桓/『電影欣賞』第5卷,第2期,/1987/頁26
4「沒有幻想只有現實的《尼羅河女兒》」/吳正桓/『長鏡頭』/1987
5「《戀戀風塵》的影像物語」/顏匯增/『長鏡頭』,第7期/ 1988
6『台灣新電影』/焦雄屏編著/台北:時報/1988
7「悲情城市二二八」/金恆煒等/『當代』,第43期/1989/頁111-130
8「《悲情城市》十三問」/朱天文/『悲情城市』/朱天文與吳念真著/ 三三書坊/1989
9『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李天祿著/台北:遠流/1991
10『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迷走與梁新華編/台北:唐山/1991
11『《戀戀風塵》﹕劇本及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吳念真,朱天文編著/台北:遠流/1992
12「有關《戲夢人生》的四個聯想」/吳其諺/『影響』,第39期/1993/頁90-92
13「侯孝賢風格論」/孟洪峰/『當代電影』當代電影/1993/頁66-75
14『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陳儒修著/台北:萬象圖書/1993
15「歷史鏡像的回歸與幻滅--心理分析學說與《悲情城市》」/陳儒修/『電影欣賞』,第11期,第2卷/1993/頁62
16「侯孝賢」/焦雄屏/『台灣電影精選』/區桂芝編/台北:萬象/1993/頁3.1-3.48
17『《悲情城市》的論述建構──市場行銷、類型與歷史敘事』/蔡佩娟/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1993
18「我生命過程的一個報告--侯孝賢談《戲夢人生》」/謝仁昌/『電影欣賞』,第11卷,第4期/1993/頁64
19「這次他動了--談論《好男好女》」/朱天文/『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朱天文編著/台北市:麥田/1994/頁7-23
20「南方異類:以後殖民視角看《悲情城市》與《牛棚》中的語言、沈默與歷史」/廖咸浩/『中外文學』,第22卷,第8期/ 1994/頁59-73
21「電影《悲情城市》與台灣」/後藤隆至/劉德仁譯/『電影欣賞』,第13卷,第1期/1995/頁90-92
22「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張誦聖/『中外文學』,第281期 /1995/頁128
23『台灣電影中國族論述的轉變』/王俐容/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1995。
24「迷失在歷史、現實、與幻象之間的《好男好女》」/陳儒修/『影響』,第63 期/1995/頁78-80
25「考古學的恍惚:談侯孝賢的《悲情城市》」/蓮實重彥/張昌彥譯/『電影欣賞』,第13卷,第1期/ /1995/頁80-87
26「侯孝賢電影的寫實風格與敘事」/林文淇/『一九九六台北金馬影展:華語影片觀摩展專題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1996/頁60-67
27「歷史與記憶:《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陳儒修/『中外文學』,總第293期/1996
28「《好男好女》:侯孝賢的多重世界」/聞天祥/『攝影機與絞肉機』/聞天祥著/台北:知書房/1996/頁3-7
29「《戲夢人生》二則:人生無常,天地無盡」/聞天祥/『攝影機與絞肉機』/聞天祥著/台北:知書房/1996/頁3-7
30「地點感與感覺結構:以九份的《戀戀風塵》與《無言的山丘》為例」/顏忠賢/『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1996頁58-65
31「侯孝賢與王童的「台灣三部曲」:電影、敘事與歷史再現」/廖金鳳/『一九九七年金馬獎國片專題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1997頁35-44。
32「剝離的影子──談《好男好女》中的歷史與記憶」/吳佳琪/『一九九七年金馬獎國片專題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1997/頁73-84
33「《南國再見•南國》:一個輕易的告別式」/李振亞/『中華民國八十六年電影年鑑』/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頁18-19
34「侯孝賢的歷史鄉情與文化建構」/鄭培凱/『一九九七年金馬獎國片專題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1997頁45-58
35「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灣歷史與國家屬性」/林文淇/『當代』,第106期/頁94-109
36「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同」/林文淇/『中外文學』,第23卷第1期/頁139-5
37「女人真的無法進入歷史嗎:再讀《悲情城巿》」/葉月瑜/『當代』,第101期 /頁64-85
38「聞名於世的侯孝賢藝術創作」/『台灣電影導演藝術』/陳飛寶著/亞太圖書出版/1999/頁139-170
39『侯孝賢』/國家電影資料館/2000。
4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著/台北:麥田/2000。
41『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張靚蓓著、陳少維攝影/田園城市出版/2011。
42『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策劃/田園城市出版/2011/頁420-423。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 電話:(02)2392-4243 | 傳真:(02)2392-6359 | 地址:10051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