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資料 |
---|
|
1 | 「認識稻垣浩及其作品評析」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44期 / 1980 / 頁35-37 |
|
2 | 「描寫女性心理的電影作家--溝口健二」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47期 / 1980 / 頁30-33 |
|
3 | 「【小市民電影】的導演--小津安二郎」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48期 / 1981 / 頁60-64 |
|
4 | 「擅於抒情的電影作家--木下惠介」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49期 / 1981 / 頁50-53 |
|
5 | 「檢討本屆國際電影觀摩展」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58期 / 1981 / 頁23-36 |
|
6 | 「女性文藝專輯--談【女性電影】」 / 張昌彥口述;胡芳芳整理 / 『臺灣文藝』,第81期 / 1983 / 頁23-56 |
|
7 | 「我選的五大佳片」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10期 / 1984 / 頁44 |
|
8 | 「日本的高達--大島渚--上」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88期 / 1984 / 頁37-39 |
|
9 | 「日本的高達--大島渚--下」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89期 / 1984 / 頁60-63 |
|
10 | 「不趕風潮的作家導演--今村昌平--上」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90期 / 1984 / 頁24-27 |
|
11 | 「不趕風潮的作家導演--今村昌平--上」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91期 / 1984 / 頁24-27 |
|
12 | 「日本影壇的中堅旗手--市川崑--上」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93期 / 1984 / 頁28-30 |
|
13 | 「日本影壇的中堅旗手--市川崑--下」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94期 / 1984 / 頁22-25 |
|
14 | 「本屆金馬獎電影總評:金馬獎編導入圍部門檢討」 / 張昌彥 / 『聯合月刊』,第40期 / 1984 / 頁105-107 |
|
15 | 「世界的黑澤明」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14期 / 1985 / 頁37-39 |
|
16 | 「馬太福音」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15期 / 1985 / 頁30-31 |
|
17 | 「【電影欣賞獎】的一些看法」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16期 / 1985 / 頁39 |
|
18 | 「溝口健二和他的女人」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17期 / 1985 / 頁56-58 |
|
19 | 「日本電影的女性形象」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18期 / 1985 / 頁27-29 |
|
20 | 「日本影壇的瑰寶--山田洋次--上」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96期 / 1985 / 頁46-48 |
|
21 | 「日本影壇的瑰寶--山田洋次--上」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197期 / 1985 / 頁36-39 |
|
22 | 「小津安二郎—並列與共存的結構」 / 張昌彥撰譯 / 『電影欣賞』,第23期 / 1986 / 頁50-53 |
|
23 | 「從寫實出發到迷亂的時代」 / 張昌彥 / 『幼獅少年』,第127期 / 1987 / 頁78-81 |
|
24 | 「兒子的大玩偶--塑造原著世界.表現自我特色」 / 張昌彥 / 『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1988 / 頁129-130 |
|
25 | 「小琪的那頂帽子--情感的壓抑」 / 張昌彥 / 『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1988 / 頁199 |
|
26 | 「蘋果的滋味--一個社會.兩個世界」 / 張昌彥 / 『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1988 / 頁209 |
|
27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一廂情願的理想主意」 / 張昌彥 / 『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1988 / 頁239-240 |
|
28 | 「我們的天空--情感與人際關懷」 / 張昌彥 / 『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1988 / 頁241-244 |
|
29 | 「暗夜--模糊的臉孔」 / 張昌彥 / 『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1988 / 頁384 |
|
30 | 「現代台灣電影與傳統」 / 張昌彥 / 『新亞洲電影面面觀』,台北:遠流 / 1991 / 頁13-22 |
|
31 | 「亞洲現代電影-現代台灣電影的傾向」 / 張昌彥 / 『無限大』,第90期 / 1992 / 頁12-15(日文) |
|
32 | 「越南電影」 / 張昌彥 / 『影響』,第37期 / 1993 / 頁144-146 |
|
33 | 「電影夢和留日夢的聯集--專訪張昌彥教授」 / 戴珮如 / 『留學情報』,第8期 / 1993 / 頁47-51 |
|
34 | 「小津安二郎--九十冥誕紀念特輯」 / 張昌彥 / 『影響』,第44期 / 1993 / 頁36-65 |
|
35 | 「創作夢想的完成—談82年優良創作短片輔導金作品」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68期 / 1994 / 頁63-64 |
|
36 | 「一次與電影的悲劇性交往—談【電影評論】」 / 蓮實重彥講,張昌彥譯 / 『電影欣賞』,第73期 / 1995 / 頁75-79 |
|
37 | 「考古學的恍惚—談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 蓮實重彥講,張昌彥譯 / 『電影欣賞』,第73期 / 1995 / 頁80-87 |
|
38 | 「環繞在我們四周的電影:越南、蒙古、斯里蘭卡、伊朗、寮國、印度、孟加拉」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82期 / 1996 / 頁24-31 |
|
39 | 「紀念凋逝影人—小林正樹小傳」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83、84期合刊 / 1996 / 頁181-183 |
|
40 | 「日本通俗劇專題【引言】」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90期 / 1997 / 頁10-15 |
|
41 | 「被犧牲的女人與苦命的男人」 / 對談者:張昌彥、彭怡平 / 『電影欣賞』,第90期 / 1997 / 頁16-19 |
|
42 | 「山田洋次的男人及兒子」 / 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339期 / 1997 / 頁146-148 |
|
43 | 「穿過台語片,走入新電影」 / 張昌彥 / 『福岡亞洲焦點影展特刊』,日本:福岡 / 1997 / 頁40-51(日文) |
|
44 | 「台灣電影潮流之軌跡--台灣新電影之前」 / 張昌彥 / 『東京台灣電影節特刊』,日本:東京 / 1997 / 頁30-37(中文 / 日文) |
|
45 | 「專題:日本文學與電影」 / 張昌彥、林水福策劃 / 『電影欣賞』,第96期 / 1998 / 頁14 |
|
46 | 「影像的勝利--從《馬克白》到《蜘蛛巢城》」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91期 / 1998 / 頁46-47 |
|
47 | 「記錄井上光晴,我的方法」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93期 / 1998 / 頁79-83 |
|
48 | 「三百年與五十年之間--漫談日本文學與電影」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96期 / 1998 / 頁15-22 |
|
49 | 「【第一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顯影」 / 張昌彥;蕭菊貞 / 『新觀念』,第119期 / 1998 / 頁76-77 |
|
50 | 「娜狄亞的村莊」 / 張昌彥訪問,高嘉蓮整理 / 『電影欣賞』,第97期 / 1999 / 頁87-93 |
|
51 | 「關於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尋找紀錄片的可能性」 / 張昌彥訪問,洪雅文整理 / 『電影欣賞』,第101期 / 1999 / 頁76-80 |
|
52 | 「1999臺北電影節」 / 叢雯;張昌彥 / 『世界電影』,第371期 / 1999 / 頁110-117 |
|
53 | 「東瀛浪潮--日本新導演新作品」 / 張昌彥 / 『台北電影節特刊』 / 1999 / 頁94-97 |
|
54 | 「第二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初選小組心得報告」 / 張昌彥 / 『電影欣賞』,第103期 / 2000 / 頁13-14 |
|
55 | 「自由而豐富的影像盛宴」 / 張昌彥 / 『獨立創作映畫季』 / 2000 / 頁03-07 |
|
56 | 「從台語電影到台灣新電影」 / 張昌彥 / 『新世紀亞洲電影』,日本:東京 / 2000 / 頁78-87(日文) |
|
57 | 「為什麼?因為他是侯孝賢」 / 張昌彥 / 『侯孝賢--全紀錄』,東京:朝日新聞社 / 2000 /頁150-161 |
|
58 | 「林正盛的放浪人生」 / 張昌彥 / 『聯合文學』,第199期 / 2001 / 頁112-115 |
|
59 | 「盛宴的烹調雙手--訪影片初審張昌彥及影帶初審吳俊輝」 / 林乃文 / 『文化視窗』,第45期 / 2001 / 頁25-29 |
|
60 | 「闡揚東方生活藝術的哲人」 / 張昌彥 / 『尋找小津:一位映畫名匠的生命旅程』,高雄市:高市電影圖書館 / 2003 / 頁64-66 |
|
61 | 「台語片時代:1955-1961」 / 張昌彥 / 『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市:文建會 / 2005 / 頁27-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