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影人目錄 > 影評人
|
|
|
 | 劉藝 Liu Yi
出生於1930年2月24日山東誅城,原名劉嘉祿,初中三年級時改名劉嘉祥。1945年報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志願從軍運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繼續接受軍事教育,並隨同流亡學生離開大陸,於1950年元月抵達台灣,改名為劉藝。
因為參加國防部幹訓班之故,接受了電影放映技術的訓練,結訓後考入政公幹部學校(後改為政治作戰學校)戲劇組就讀。1953年畢業之後,進入當時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後改組為中央電影公司)台中製片廠工作,參與的工作範圍極廣,包括場記、場務、劇務、配樂、宣傳、剪輯等工作,也參與過多部中外合作的影片,更在1963年結識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後來在勞勃懷斯的作品《聖保羅號砲艇》中擔任導演助手。
1958年他出版個人第一本著作,自此展開他的電影文字創作生涯。1960年經由當時正在編輯聯合報影劇版的黃仁 引薦,開始為聯合報及其他報紙撰寫電影評論,三年後與黃仁、老沙、魯稚子、白景瑞、哈公、駱仁逸等人一起成立「中國影評人協會」。自1964年起,開始接受各大專院校之邀擔任教席,也廣受各國與眾多國際性影展的邀約,前往訪問之國家遍佈亞洲、歐洲、北美洲。1990年因肝病過世。
|
|
|  |
作品年表 - 導演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63 | 《薇薇的週記》 | | | 1965 | 《農機花木蘭》 | | | 1967 | 《月滿西樓》 | | | 1967 | 《水力發電在台灣》(紀錄片) | | | 1969 | 《中影簡介》(紀錄片) | | | 1970 | 《葡萄成熟時》 | The Ripening Grape | | 1971 | 《琴韻心聲》 | | | 1971 | 《還君明珠雙淚垂》 | Indebted for Life and Love | | 1972 | 《莊敬自強》(紀錄片) | | | 1973 | 《中國國民黨簡介》(紀錄片) | | | 1974 | 《長情萬縷》 | Long Way From Home | | 1975 | 《戰地英豪》 | Heroes Behind the Enemy Lines | | 1976 | 《清明上河圖》 (紀錄片) | | | 1977 | 《法網追蹤》 | The Youthful Delinquents | | 1978 | 《中國古典繪畫》 (紀錄片) | | | 1979 | 《出警入蹕圖》 (紀錄片) | | |
作品年表 - 編劇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63 | 《三笑姻緣》 | | | 1963 | 《薇薇的週記》 | | | 1964 | 《第七號女間諜》 | | | 1965 | 《天涯不了情》 | | | 1965 | 《啞女情深》 | The Silent Wife | | 1966 | 《流亡曲》 | | | 1966 | 《花語》 | | | 1966 | 《李娃》 | The Story of Lee Wah | | 1967 | 《月滿西樓》(與瓊瑤合作改編) | | | 1968 | 《楓葉師生情》 | | | 1968 | 《乾坤三決鬥》 | The Valiant Villain | | 1969 | 《淚的小花》 | | | 1970 | 《葡萄成熟時》 | The Ripening Grape | | 1971 | 《密使》 | | | 1974 | 《長情萬縷》 | Long Way From Home | | 1977 | 《法網追蹤》 | The Youthful Delinquents | |
作品年表 - 剪接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81 | 《三八親姆憨親家》 | | | 1981 | 《中國洞房奇譚》 | | |
作品年表 - 製片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86 | 《父子關係》 | | | 1988 | 《怨女》 | Rouge of The North | |
作品年表 - 策劃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65 | 《婉君表妹》 | Four Loves | |
作品年表 - 著作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68 | 『電影工作臨場錄』 | | | 1972 | 『電影藝術論集』 | | | 1973 | 『我看電影』 | | | 1976 | 『電影世界』 | | | 1978 | 『奧斯卡五十年』 | | | 1979 | 『電影論壇』 | | | 1982 | 『電影筆記』 | | | 1984 | 『電影的創作鑑賞與批評』 | | |
作品年表 - 譯著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58 | 『如何拍攝好電影』 | | | 1959 | 『十大名歌劇』 | | | 1960 | 『電影製作秘奧』 | | | 1961 | 『電影構成』 | | | 1963 | 『電影藝術』 | | | 1964 | 『電影欣賞途徑』 | | |
大事年表 年份 | 事蹟 |
---|
| | 1930 | 出生於山東省誅城縣,原名劉佳祿。 | | 1943 | 隻身離鄉到安徽省入讀山東省立臨時中學二年級。 | | 1944 | 轉學考入國立第二十二中學初中三年級,不久隨校西遷,徒步自安徽、經河南、湖北、陜西等地,最後抵達漢陰復課。 | | 1945 | 從軍入伍,並於同年二戰勝利後奉調到陜西省駐防,繼續接受軍事教育。 | | 1948 | 高中畢業後投考北大、清華、中央大學均落選。奉令到浙江嘉興參加國防部預備幹部訓練團。 | | 1949 | 隨團抵達廣州,再轉海路到廈門,於同年7月30日隨同山東流亡學生離開廈門,次日抵達澎湖馬公。 | | 1950 | 自澎湖到台灣,改名為劉藝。 | | 1953 | 自政工幹校畢業,隔月進入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工作。 | | 1957 | 五月底與謝玉梅女士結婚;於同年11月底參加中義合作片《萬里長城》La Grande Muraglia的拍攝工作。 | | 1958 | 奉調中影台北總公司工作。 | | 1962 | 擔任中日合作片《秦始皇》副導,隨片赴日本工作。並於年底再赴香港為該片國語拷貝配音。 | | 1963 | 開始為中央日報撰寫影評長達兩年之久。 | | 1964 | 開始兼任政公幹校與國立藝專的教職工作。 | | 1966 | 除了編寫電影劇本《李娃》、《花語》、《流亡曲》之外,為遠東紡織公司編導紀錄片;同時與平鑫濤、高山嵐、張國雄合作為皇冠雜誌社編導國內第一部紙上電影《幸運草》。 | | 1967 | 為台灣電力公司編導記錄片《水力發電在台灣》;當年獲選為由青年商會主辦之第五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 | 1968 | 開始在中國文化學院日間部與夜間部兼課。 | | 1969 | 經由台北德國文化中心主任舒輔徳博士推薦,接受西德政府新聞部邀請前往訪問,並藉此觀摩歐洲電影事業。 | | 1970 | 應巴黎聯合國科學文教會(UNESCO)之邀請,撰寫英文特稿The Film Statu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三月,接受日本製片人協會邀請,前往大阪出席第一屆日本國際影展,並參觀萬國博覽會。 | | 1972 | 為中國電視公司編寫連續劇「萬古流芳」,共編寫十集;接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聘請,於該校電影科擔任教職一年;為行政院新聞局導演紀錄片《莊敬自強》。 | | 1973 | 分別接受蘇格蘭愛丁堡國際影展、西班牙聖巴斯坦國際影展、愛爾蘭考克國際影展、瑞士盧卡諾國際影展、法國坎城國際電視節、德國柏林廣播器材展覽會等邀約,此行除了參加歐洲地區的國際影展,並參觀多處製片廠與電影學校。 | | 1975 | 以《長情萬縷》獲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 1976 | 創辦附屬於中國影評人協會的大專學生電影欣賞會,以提高欣賞水準為宗旨;八月時為新聞局籌畫紀錄片《中國古典繪畫》;十月以《清明上河圖》獲得金馬獎。 | | 1977 | 為中影公司編導《出警入蹕圖》;完成《法網追蹤》的拍攝工作,並於同年該片獲選為教育部優良教育電影,並獲司法行政部嘉獎。 | | 1978 | 擔任國內實驗電影第一屆評審委員,並與王曉祥、魯稚子等人舉辦實驗電影演講會與欣賞會;年底,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基金會編輯「認識實驗電影」手冊。 | | 1984 | 擔任第二十一屆金馬獎評審,和汪瑩、賴聲川三人組成之小組針對本屆金馬獎評審過程及方法的缺失,提出七點改進建議。 | | 1986 | 擔任第九屆金穗獎評審,和其他十位評審共同建議主辦單位來年將甄選範圍擴大,容納新興的錄影帶和MTV等項目。 | | 1987 | 應美國影藝學院主席勞勃懷絲邀請,與導演楊德昌等人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 | | 1988 | 獲邀參加澳洲雪梨影展。 | | 1989 | 獲邀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及東京影展。 擔任新加坡「第二屆台灣電影節」台灣影人代表團團長。 | | 1989 | 獲邀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及東京影展。 擔任新加坡「第二屆台灣電影節」台灣影人代表團團長。 | | 1990 | 三月六日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破裂病逝於林口長庚醫院,享年六十二歲。 電影資料館於六月舉辦「劉藝、但漢章紀念展」,放映多部兩位資深影人所執導的影片。 | |
得獎紀錄 年份 | 事蹟 |
---|
| | 1966 | 以《啞女情深》獲第十三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 | | 1967 | 獲選為第五屆十大傑出青年。 | | 1968 | 以《月滿西樓》獲中華民國文藝協會頒發「傑出電影編導獎章」。 | | 1970 | 以《還君明珠雙淚垂》獲選為教育部優良教育電影,並於亞洲影展獲「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獎」。 | | 1975 | 以《長情萬縷》獲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 1976 | 以《清明上河圖》獲第十三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策劃獎。 | |
相關閱讀 編號 | 資料 |
---|
| 1 | 「向影評界前輩劉藝與但漢章致敬」/ 梁良 /『世界電影』第256期 /1990 / 頁103-105 | |
|
|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 電話:(02)2392-4243 | 傳真:(02)2392-6359 | 地址:10051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4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