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影人目錄 > 編劇
|
|
|
 | 宋項如 Sung Hsiang-Ju 1930年生於安徽。 宋項如的祖父是清末秀才,父親在軍閥成立的炮校做過文職教官,母親則是家庭主婦。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國最動亂的時期。1947年春天,17歲的 宋項如輾轉在江西考入國民黨海軍青島艦艇訓練班。第二年春天,奉命隨部隊開往台灣高雄,後畢業於政工幹校影劇系。之後曾經進入電影公司工作,做過演員、編劇、導演和製片人,也當過記者、編輯、主編及自由撰稿人。不過他最為人所知的仍是在電影編劇領域中的卓越表現。
自1969年為國聯創作的電影劇本《冬暖》之後, 宋項如就成為多產的電影編劇。 宋項如曾創作了許多以生離死別為主題的劇本,如《搭錯車》、《候鳥之愛》、《歡顏》、《我歌我泣》、《尋夢的孩子》等,其中常常融入自身的體驗。後來, 宋項如也開始為電視劇寫劇本。他曾經說過:「人在二十,可以寫詩,人到三十,寫寫小說,但是,非到四十以後,才懂得人生,懂得寫劇本、當導演。」 1980年,開始嘗試作導演的 宋項如從香港的遠房親戚那邊得知住在大陸的母親依然健在,且兄妹都已成家立業,隨即於解禁後的1989年回到中國大陸去探望親人。
回到台灣後, 宋項如以自己在中國江南特殊的生長環境為背景,寫出了電視劇本《戲說乾隆》,並且在電視劇領域獲得金鐘獎的肯定。1998年4月, 宋項如因心臟病發而病逝,享年68歲。
|
|  |
作品年表 - 導演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80 | 《三角習題》 | | | 1981 | 《上行列車》 | Acentennial of Railways of ROC | | 1982 | 《台北大怪談》 | | |
作品年表 - 編劇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68 | 《掌門人》 | The Knight of Old Cathay | | 1968 | 《晨霧》 | Morning Mist | | 1968 | 《風塵三劍》 | | | 1969 | 《虎山行》 | Escorts Over Tiger Hills The Escorts | | 1969 | 《冬暖》 | The Winter | | 1972 | 《潮州怒漢》 | | | 1972 | 《只羨鴛鴦不羡仙》 | The Admarid Girl | | 1973 | 《黑道行》 | The End of the Black | | 1974 | 《珠江大風暴》 | Tornado of Pearl River | | 1974 | 《龍潭虎穴》 | Dragon Den | | 1975 | 《鴉魔驚魂》 | | | 1975 | 《少林小子》 | The Shaolin Kids | | 1976 | 《狼牙口》 | The Venturer | | 1976 | 《獵人》 | The Great Hunter | | 1976 | 《愛的迷藏》 | | | 1977 | 《密密相思林》 | My Sweet Memory | | 1978 | 《戰天山》 | | | 1979 | 《尋夢的孩子》 | | | 1979 | 《歡顏》 | A Special Smile | | 1979 | 《我歌我泣》 | I Sing I cry | | 1980 | 《三角習題》 | | | 1980 | 《晚間新聞》 | | | 1980 | 《天狼星》 | The Great Justice | | 1980 | 《緊迫盯人》 | | | 1980 | 《蜜月驚魂》 | | | 1980 | 《候鳥之愛》 | To You With Love | | 1980 | 《六合八法》 | The Six Directions Boxing | | 1981 | 《上行列車》 | Acentennial of Railways of ROC | | 1981 | 《大湖英烈》 | A Man Of Immortality | | 1982 | 《台北大怪談》 | | | 1983 | 《搭錯車》 | Papa, Can You Hear Me Sing? | | 1984 | 《不歸路》 | | | 1984 | 《情人看刀》 | Be Careful Sweetheart | | 1986 | 《二手貨》 | | |
得獎紀錄 年份 | 事蹟 |
---|
| | 1980 | 以《候鳥之愛》榮獲第17屆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 | | 1992 | 以《戲說乾隆》獲得第27屆金鐘獎最佳編劇。 | |
|
|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 電話:(02)2392-4243 | 傳真:(02)2392-6359 | 地址:10051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4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