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影人目錄 > 編劇
|
|
|
 | 小野 Li Yuan 小野,本名李遠,1951年生於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赴美國研究分子生物學,曾任國立陽明大學及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七十年代創作小說和散文,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生煙井》等作品廣受矚目,曾獲聯合報短篇小說首獎等文學獎多次。
1981年接受明驥的聘任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企劃組長,組內有吳念真與陶德辰,以企劃電影作品為務。1982年三月,在偶然的機會下,企劃一部低成本、小卡司的電影《光陰的故事》,由四位年輕導演(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合作,為「台灣新電影」運動奠定基礎。由於《光》片反應頗佳,因此小野在中影內部陸續推動新導演的創作,使《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等重要的「新電影」作品皆得以拍成。另外,小野也投入電影劇本創作三十部,多次榮獲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編劇獎。1989年,隨著「新電影」在票房上的挫敗,小野也離開任職八年的中影公司。
九十年代回到文學創作的領域,開拓童話、青少年小說及親情散文等不同的寫作路線,影響了許多人的家庭教育觀念。他的童話作品曾獲得金鼎獎最佳著作獎、中國時報年度最佳童書獎及被德國國際青年圖書館列為世界優良兒童讀物推薦。在創作之外,偶爾主持一些有關青少年的電視節目。
2000年至2002年,小野接受台灣電視公司的聘任,擔任節目部經理,讓台視的戲劇、綜藝、紀錄片等節目都有新風貌,所製作的《流氓教授》更得到八點檔高收視率,其他如《吐司男之吻》、《薰衣草》、《逆女》等新風格的戲劇也都得到不錯的口碑。2005年受邀擔任第七屆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評審,2006年曾任職於華視擔任總經理一職,2007年離開華視,恢復自由作家的身分。
|
|  |
作品年表 - 編劇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78 | 《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 | | 1978 | 《擎天鳩》 | | | 1979 | 《成功嶺上》 | | | 1979 | 《寧靜海》 | | | 1981 | 《帶槍過境》 | | | 1981 | 《望子成龍》 | | | 1981 | 《天降神兵》 | | | 1981 | 《辛亥雙十》 | The Battle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 | 1982 | 《動員令》 | Happy Days In The Army | | 1982 | 《超級勇士》 | | | 1982 | 《老師,斯卡也答》 | A Lily In The Valley | | 1982 | 《血戰大二膽》 | | | 1982 | 《四年二班》 | | | 1982 | 《苦戀》 | Portrait of A Fanatic | | 1983 | 《又見阿Q》 | | | 1983 | 《最長的一夜》 | The Longest Night | | 1983 | 《竹劍少年》 | Kendo Kids | | 1983 | 《天下第一》 | All The King’s Men | | 1984 | 《高粱地裡大麥熟》 | | | 1984 | 《策馬入林》 | Run Away | | 1984 | 《我愛瑪麗》 | I Love Mary | | 1986 | 《恐怖份子》 | The Terrorizers | | 1986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 Reunion | | 1987 | 《白色酢漿草》 | | | 1987 | 《那一年我們去看雪》 | Cold | | 1988 | 《海水正藍》 | When The Ocean Is Blue | | 1989 | 《刀瘟》 | The Story of a Gangster | | 1989 | 《國中女生》 | School Girl | | 1990 | 《我的兒子是天才》 | | | 1991 | 《娃娃》 | A Piggy Tale | | 1994 | 《禪說阿寬》 | Zen Taipei Ah-Kuan | |
作品年表 - 製片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83 | 《竹劍少年》 | Kendo Kids | |
作品年表 - 策劃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84 | 《戰爭前夕》 | Impending War | |
得獎紀錄 年份 | 事蹟 |
---|
| | 1986 | 以《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 | 1987 | 以《恐怖份子》(與楊德昌共同編劇)獲得亞太影展「最佳編劇」。 | | 1990 | 以《刀瘟》獲得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 |
相關閱讀 編號 | 資料 |
---|
| 1 | 「破蛹之後:訪小野談寫作、電影和青年」/ 王珮玲 /『自由青年』第648期 / 1983 / 頁54-57 | | 2 | 「臺灣『新電影』十七位工作者訪問錄」/ 李詠薇、彭小芳 /『電影欣賞』第26期 / 1987 / 頁5-16 | | 3 | 「從《光陰的故事》到《恐怖份子》--小野談新電影」/『遠見雜誌』第11期 / 1987 / 頁134-136 | | 4 | 「這美好的仗,我們已經打過--小野、吳念真辭去中影職務」/ 廖錦桂 /『新新聞』第98期 / 1989 / 頁88-91 | | 5 | 「小野:我曾經燃燒過」/『遠見雜誌』第40期 / 1989 / 頁66-67 | | 6 | 「愛說故事的人--小野」/ 吳雅燕 /『出版情報』第116期 / 1997 / 頁18-19 | | 7 | 「小野--真我,是他的執著」/ 黃基淦 /『卓越雜誌』第198期 / 2001 / 頁162-166 | | 8 | 「小小撒個謊—台灣新電影傳奇」/ 楊澤主編 /『狂飆八○』/ 時報文化 / 1999 | | 9 | 「台灣新電影的文學因緣」/ 聞天祥 /『台灣新電影二十年』專刊 / 2002 | | 10 | 「重訪新電影:小野、吳念真、王童」/ 葉月瑜、戴樂為 /『台灣新電影二十年』專刊 / 2002 | |
|
|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 電話:(02)2392-4243 | 傳真:(02)2392-6359 | 地址:10051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4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