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人目錄 > 導演

  1. 製片
  2. 導演
  3. 女演員
  4. 男演員
  5. 編劇
  6. 攝影
  7. 配樂
  8. 影評人
  9. 其他工作人員

導演

白克  Pai ko

白克,字明新。1914年2月1日生於廈門,畢業於福建省廈門大學教育系,其後曾任教於廈門廈南女子中學,因為喜愛戲劇辭去了教職工作,經廣西政府保送南京中央攝影廠學習一年;1937年考取公費留學莫斯科電影學院,但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能成行,後應廣西白氏宗親桂系軍人白崇禧將軍電召,到西南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任文化部,負責電影戲劇宣傳任務。

1945年,台灣光復後,隨著第一批接收人員來台,拍攝「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過程的新聞影片攝製工作,並負責接收日人留下的電影器材、設備和廠房,合併日治時期的「台灣映畫協會」和「台灣報導寫真協會」為「台灣電影攝製廠」,並擔任廠長,這是台灣第一座設備完善的電影製片廠,專門拍攝新聞影片並且配合政府宣導政令。1955年春,籌拍第一部由台灣電影公司自製的台語片《繡球奇緣》,卻因遲遲未領到公司執照等故,未能完成;1956年完成台語片《黃帝子孫》深受歡迎,自此聲名大噪,卻也受到政治排擠鬥爭,於是離開「台灣電影攝製廠」。之後,時逢台語片起飛時代,白克也繼續參與民營片廠的台語片拍攝工作,自1956到1961年,六年之間參與十一部電影製作,1957年所拍的《瘋女十八年》則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第一部取材於社會新聞的台語片;1958年替信達公司編導的《生死戀》改編自法國名著「茶花女」,1959年則與林摶秋合導《後台》,描寫歌仔戲演員的辛酸。

白克不僅是台語片第一代導演,更是台灣第一代影評人,曾經應聘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為編導科、影劇科兼任教授,對於理論造詣甚高,常有影評發表於各大報章影劇版,資深報人、影評人黃仁先生在「台灣影評發展史」稱白克為影評的創始人。

1962年拍攝的《龍山寺之戀》轟動港台,本地及海外票房口碑俱佳,此時警備總部以「海外通諜,海外共產黨資助拍片」罪名拘捕白克夫妻,白克在獄中長期遭嚴刑逼供又染皮膚病,最後被迫認罪,處以軍法極刑,1964年2月22日過世。

作品年表 - 導演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56《黃帝子孫》
1957《台南霧夜大血案》
1957《唐三藏救母》
1957《瘋女十八年》
1958《生死戀》
1958《魂斷南海》
1960《後台》
1960《五月之戀》
1962《阿丁大鬧歌舞團》
1962《龍山寺之戀》

作品年表 - 編劇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57《瘋女十八年》
1958《生死戀》
1958《魂斷南海》
1962《龍山寺之戀》

作品年表 - 美術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59《海埔春潮》

作品年表 - 著作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61『電影導演論』

大事年表

年份事蹟
19142月1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
1926白克十歲,父親在廣西逝世。
1933半工半讀,就讀廈門大學教育系,同時在廈門廈南女中兼任教師。大學時期創立『鷺華』文藝月刊,成立戲劇社。
193411月『鷺華』文藝月刊被禁,白克被國民黨以「學生製造風潮」監禁,幸其姑丈常明志保釋。
1935白克在廈門大學畢業後,擔任廈南女中教務長。
1936在廣西南寧攝影場學習,接受廣西省政府保送。赴南京中央攝影場學習電影,後又進上海電通電影公司,追隨袁牧之導演拍攝《都市風光》、《風雲兒女》等片,擔任副導演。
1937白克考取公費留學赴俄國莫斯科電影學院深造,因七七抗日戰爭爆發未能成行。
1938投身軍旅,在廣西宗親白崇禧將軍第五戰區政治隊青年軍官團任教官指導員。在桂林與孫林小姐結婚。
1939調任第五戰區長官部擔任戰地記者,曾到戰區各地蒐集戰地宣傳資料,報導文章有「豫南大捷」、「李宗仁將軍印象記」、「第五戰區總司令白崇禧將軍戰地報導」等文章。
194112月,調重慶青年館擔任總幹事,推展大後方的話劇運動。
19458月15日,日本戰敗,台灣光復,白克奉命參加第一批赴台灣接收的「前進指揮所」成員之一,職務是台灣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委員之一,承美軍登陸艇於10月17日抵台。
10月20日,白克接收總督府「台灣映畫協會」,和「台灣報導寫真協會」合併為宣傳委員會的「台灣電影攝製場」,白克擔任廠長。初期在原台灣映畫協會辦公。
10月25日,白克參加台北中山堂舉行的「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並指揮留用日本電影攝影人員拍攝受降新聞片及省民慶祝第一屆光復節的熱鬧場面。
19462月受聘台灣新生報,擔任影劇周刊特約撰述,撰寫影評專欄。5月中華日報及人民導報均邀白克寫影評。7月30日在植物園創建台灣電影攝製場新場地,舉行落成典禮,遷入辦公,拍攝「今日之台灣」等政令宣導片及時事新聞影片。12月邀請歐陽予倩的「新中國劇團」、「新疆歌舞團」來台公演。
19472月爆發二二八事件,震驚全國,南京國民政府派國防部長白崇禧將軍來台平息風波。台灣電影攝製場廠長白克,陪同白部長巡視中南部及山地。
1948台灣長官公署改為台灣省政府,宣傳委員會撤銷,電影攝製場籌組民營製片公司未成功,省政府立新聞處,台灣電影攝製場改組為台灣省新聞處電影製片場,白克改任副廠長。3月,赴阿里山、、日月潭等地拍攝《今日之台灣》紀錄片。
1953應聯合報『藝文天地』之邀,長期寫影評。
1954年底籌組公司籌拍菲律賓華僑投資的台語片《繡球奇緣》。由於公司執照遲未獲准,新片於1955年8月胎死腹中。
1955導演第一部國台語片《黃帝子孫》,影片完成,辭去台製廠編導主任。
1957應聘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專科校影劇科教授、講授電影導演。導演台語片《瘋女十八年》、《台南霧夜大血案》、《唐三藏救母》。
1958應聘政工幹部學校影劇科教授,講授電影導演課程。導演《生死戀》、《魂斷南海》。
1959協拍國語片《海埔春潮》擔任藝術指導。《阿丁大鬧歌劇團》,掛名策劃導演。
1960與林摶秋合導台語片《後台》、《五月之戀》。
1961導演國台語雙聲影片《龍山寺之戀》,莊雪芳主演。
1962因白色恐怖事件入獄。
19642月22日判處死刑離世。
(註:以上資料摘自『白克導演紀念文集暨遺作選輯』 P.92-P94)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 電話:(02)2392-4243 | 傳真:(02)2392-6359 | 地址:10051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