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影人目錄 > 導演
|
|
|
 | 王童 Wang Tung 1942年出生於安徽太和縣,原名王中和,江蘇蕭縣人。家庭為書香世家,深受中國傳統書畫的薰陶;在大陸時期看過許多三0、四0年代的電影,如《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等,對此留有深刻印象。1949年舉家遷至台灣,1962年入國立藝專美術科就讀,曾獲台灣大專美術比賽第二名,1965年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畢業後曾在臺北舉辦個人畫展。1966-1970年進入中影,負責服裝及美術設計,曾擔任過導演李嘉、李行、胡金銓、宋存壽、白景瑞、陳耀圻等的美術設計。1980年起以《假如我是真的》開始擔任導演,除了導演工作外,仍持續替其他導演作美術指導的工作。1983年執導改編自黃春明小說的《看海的日子》,賣座極佳,且把女主角陸小芬自演藝低潮中帶出。1984年的《策馬入林》為其電影美學的代表作,以視覺映射的寫實風格代替以往武俠片中炫目的武打招式,運用所考據的服裝陳設及演員自然的演技,將時代的氛圍帶出。之後,王童連續導了台灣近代三部曲:《稻草人》、《香蕉天堂》、《無言的山丘》,充滿對於時代下人的關懷,具人文情懷。而1995年的《紅柿子》則帶有自傳性色彩,根據自己童年經驗拍攝而成。
王童與新浪潮時期的導演一同崛起於八○年代,但在影片風格上卻有些不同,他將人物放到時代背景中去觀看,展現人性的細微層面,對於情感的描摹則是溫婉質樸的,深具人文觀照。而其自身對中國傳統美術、書畫的修養,也造成電影中的美術設計使其作品與其他影片產生不同的風韻。其從影至今約三十年,擔任過一百多部電影的美術指導,導演電影十二部。 |
|  |
作品年表 - 導演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81 | 《假如我是真的》 | If I Were for Real | | 1981 | 《窗口的月亮不准看》 | Don't Look at The Moon Through The Window | | 1982 | 《百分滿點》 | One Hundred Point | | 1982 | 《苦戀》 | Portrait of A Fanatic | | 1983 | 《看海的日子》 | 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 | 1984 | 《策馬入林》 | Run Away | | 1985 | 《陽春老爸》 | Spring Daddy | | 1987 | 《稻草人》 | Straw Man | | 1989 | 《香蕉天堂》 | Banana Paradise | | 1992 | 《無言的山丘》 | Hill of No Return | | 1995 | 《紅柿子》 | Red Persimmon | | 2002 | 《自由門神》 | A Way We Go | | 2004 | 《大象林旺爺爺的故事》 | A Story about Grandpa Lin Wang | | 2005 | 《紅孩兒:決戰火燄山》 | Fire Ball | | 2007 | 《童心寶貝》紀錄片 | | |
作品年表 - 編劇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95 | 《紅柿子》 | Red Persimmon | |
作品年表 - 美術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76 | 《追球追求》 | The Chasing Game | | 1976 | 《翠湖寒》 | The Spring Lake | | 1977 | 《煙水寒》 | The Glory of The Sunset | | 1977 | 《微笑》(與張季平合作) | The Smiling Face | | 1977 | 《愛的賊船》 | A Pirate of Love | | 1978 | 《煙波江上》 | Love On A Foggy River | | 1978 | 《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 The War of the Sexes | | 1979 | 《昨日雨瀟瀟》 | The Misty Rain of Yesterday's | | 1979 | 《師妹出關》 | The Woman Avenger | | 1979 | 《結婚三級跳》 | | | 1979 | 《悲之秋》 | A Sorrowful Wedding | | 1979 | 《衝刺》 | | | 1979 | 《醉拳女刁手》 | No One Can Touch Her | | 1979 | 《忘憂草》 | A Girl Without Sorrow | | 1980 | 《一根火柴》 | | | 1980 | 《一對傻鳥》 | Poor Chasers | | 1980 | 《十九新娘七歲郎》 | | | 1980 | 《雁兒歸》 | Flying Home | | 1980 | 《我踏浪而來》 | | | 1980 | 《愛情躲避球》 | Twin Troubles | | 1981 | 《怒犯天條》 | Offend the Law of God | | 1981 | 《假如我是真的》 | If I Were for Real | | 1981 | 《窗口的月亮不准看》 | Don't Look at The Moon Through The Window | | 1983 | 《看海的日子》 | 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 | 1983 | 《天下第一》 | All The Kings Men | | 1984 | 《策馬入林》(與古金田、林崇文合作) | Run Away | | 1989 | 《香蕉天堂》(與古金田、李寶琳合作) | Banana Paradise | | 1991 | 《密宗威龍》 | The Tantana | | 1993 | 《異域2孤軍》 | End of The Road | |
作品年表 - 製片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95 | 《熱帶魚》 | Tropical Fish | | 2002 | 《藍色大門》 | Blue Gate Crossing | |
大事年表 年份 | 事蹟 |
---|
| | 1949 | 王童隨家遷至臺灣。 | | 1962 | 入臺灣國立藝專美術科(第一屆)。 | | 1963 | 獲臺灣大專美術比賽第二名。 | | 1965 | 於臺灣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 | | 1966 | 至1970年間在中影擔任美術與服裝設計,升任美術設計師。給李嘉、李行、胡金銓、宋存壽、白景瑞、陳耀圻等導演作過30多部影片的美術設計。 | | 1971 | 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研習舞臺設計。 | | 1973 | 回臺灣後,先後擔任白景瑞、丁善璽、陳耀圻的美術設計。 | | 1976 | 以《楓葉情》獲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 | | 1980 | 開始獨立導演改編自大陸作家沙葉新的小說電影《假如我是真的》。 | | 1981 | 導演商業文藝電影《窗口的月亮不准看》和商業喜劇片《百分滿點》。 | | 1982 | 導演改編大陸著名作家、劇作家白樺的傷痕小說《苦戀》,並任白景瑞《怒犯天條》的美術指導。 | | 1983 | 王童導演根據臺灣鄉土作家黃春明的原著小說改編的《看海的日子》,是王童電影走向鄉土的第一步。把臺灣“最後一位女明星”陸小芬的演藝低潮推向第二春,此片在臺北地區賣座達二千三百萬元,是王童第一部賣座電影。 | | 1984 | 王童執導的《策馬入林》是他電影美學代表作品之一,集美術、視覺、寫作風格之大城的創新“寫實武俠片”,也有人稱之為台灣的黑澤明。同年拍攝取材自余光中舞台劇《陽光季節》的《陽春老爸》。 | | 1987 | 開拍《稻草人》。他連續導演了台灣近代史鄉土系列電影三部曲: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晚期太平洋戰士爆發為題材的《稻草人》、國民黨政權遷台後的其文亂象的《香蕉天堂》、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初期的《無言的山丘》,完整地對台灣近代史做了一番告白,成就也最為突出。 | | 1988 | 「中國電影現況與展望」在紐約舉行,兩岸導演陳凱歌、王童、萬仁皆出席。陳坤厚、王童被新聞局選為出席奧斯卡獎代表。 | | 1991 | 王童的《香蕉天堂》享譽福岡。 | | 1995 | 導演的《紅柿子》,時空背景自國民黨接管臺灣至今,對臺灣政治歷史是一種省思。 | | 1997 | 王童升任中影片廠廠長,擔任行政工作。 | | 2000 | 《自由門神》獲得新聞局八十九年度國片輔導金一千萬元。 | | 2002 | 由台灣藝術大學執行的台北電影節國際學生影展舉辦「王童作品回顧展」、「王童導演美術平面展」,收集王童的電影及與電影相關的繪圖手稿、美術創作。 | | 2003 | 受邀擔任第二十六屆金穗獎及第四十屆金馬獎評審。 接任第五屆台北電影節主席,連任至第八屆(2006年)。 | | 2004 | 從張法鶴手中接下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一職。(於2006年卸任) | | 2005 | 和林正盛、陳果、羅卓瑤及賈樟柯四位導演共同擔任第七屆台北電影節首次舉辦的「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評審。 | | 2006 | 受邀擔任兩岸三地導演會所設立的「第一屆台灣新電影獎」評審。 | | 2007 | 獲總統陳水扁頒發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 | |
得獎紀錄 年份 | 事蹟 |
---|
| | 1976 | 以《楓葉情》獲得第十三屆金馬獎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獎。 | | 1981 | 以《假如我是真的》獲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 | 1985 | 以《策馬入林》與顏昭世一同獲得第廿二屆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美術設計(林崇文、古金田)及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美術(林崇文、古金田)。 | | 1987 | 以《稻草人》獲得第廿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 | 1989 | 以《香蕉天堂》獲得第二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優秀影片獎。 | | 1992 | 以《無言的山丘》獲得第廿九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第一屆上海國際影展最佳影片金爵獎、第五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評審團大獎。 | | 2005 | 以《紅孩兒:決戰火燄山》獲得第五十屆亞太影展及第四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 | |
相關閱讀 編號 | 資料 |
---|
| 1 | 「專訪導演王童『藝術要兇悍、電影要霸氣』」/ 鄭平 /『世界電影』第201期 / 1985 / 頁88-90 | | 2 | 『台灣新電影』/ 焦雄屏編著 / 時報文化 / 1988 | | 3 | 「冬日午後,與王童談電影」/ 張尤娟 /『新觀念』第76期 / 1995 / 頁113-115 | | 4 | 「王童--從影癡到導演一輩子的電影緣」/ 逄煥雯 /『生涯智謀』第13期 / 1996 / 頁66-70 | | 5 | 「特寫王童之一:王童.其人其事」/ 瞿友寧 /『新觀念』第91期 / 1996 / 頁82-86 | | 6 | 「特寫王童之二:談王童電影的幽默與悲憫」/ 游惠貞 /『新觀念』第91期 / 1996 / 頁87-89 | | 7 | 「王童電影平易溫和道盡人間滄桑」/『台灣電影導演藝術』/ 陳飛寶 / 1999 / 頁171-190 | | 8 | 「總要給自己一種漢子的感覺:『臺灣黑澤明』王童,打造首部3D動畫『紅孩兒』」/ 吳錦勳 /『商業周刊』第926期 / 2005 / 頁78-80 | | 9 | 「王童:劇本是電影的靈魂」/ 林蔓繻、王怡之 /『劇作家』第1期 / 2006 / 頁22-25 | | 10 | 「當紅孩兒踩上風火輪--王童談臺灣新動畫出路」/ 林蔓繻、王怡之 /『劇作家』第1期 / 2006 / 頁244-249 | | 11 | 「王童:國家文藝獎071026」/ 藍祖蔚 / 藍藍的movie blog / 2007 | |
|
|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 電話:(02)2392-4243 | 傳真:(02)2392-6359 | 地址:10051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4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