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白景瑞 Pai Ching-Jui 1931年出生於遼寧營口。十八歲時以流亡學生身分來台,考上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師範學院)外文系,後轉至藝術系;在大學期間認識同為話劇社的 李行,兩人結為好友。50年代初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不設防城市》(1945)、《單車失竊記》(1948)等影片在台上映引起熱潮,並在台灣的報紙與影評方面引發熱烈的討論。此時剛退伍(1957)的 白景瑞,在自立晚報當影劇記者,同時以「白擔夫」這筆名在聯合報中寫影評與畫評,在看了多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後,決心赴義學習電影。1959年 白景瑞預支中國時報半年稿費作為旅費,以中國時報特派員及自立晚報駐義記者的身分遠赴義大利。1961年入羅馬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及舞臺設計。1962年在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學習電影,成為我國第一位留義學電影的人。
1964年 白景瑞學成返國,先在中影擔任編審委員,之後陸續擔任製片部經理、導演,同時兼任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1965年,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下,中影總經理 龔弘以「寫實並非只能暴露黑暗,同樣也可拍出溫暖人心的人情味」的想法,提出了「建康寫實路線」,引導國產電影進入新的創作意識,拍攝了第一部健康寫實片《蚵女》(1964), 白景瑞即擔任此片剪接。到了第二部健康寫實片《養鴨人家》(1964)時, 白景瑞則實際參與策劃與劇本討論,將在義大利所學得的技術引進國內,促進了「健康寫實」的成形。他發表文章及演講,以引介歐美新電影理論,促進國片新思潮的發展;同時也引購新型的剪輯、錄音等設備,讓國內的電影技術向前進一步。
1966年 白景瑞辭去經理職務,與 李行、 李嘉合導《還我河山》。1967年獨立執導第一部影片《寂寞的十七歲》,本欲將當時青少年的內心空虛的狀況,加上因社會現象所產生的心理問題拍出, 白景瑞自言道:「我原本是要很強烈直接來寫這個嚴重現象,由於中影當局有許多顧慮,擔心遭有關人士抨擊,只好全盤修改,才弄成似維美派電影。」然而本片仍為他贏得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諸多獎項,奠定他在影壇的地位。1969年退出中影,與 李行等合組「大眾電影事業公司」。1970年導演的影片《再見阿郎》(改編陳映真小說《將軍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其最為人所稱道的作品之一。1976年自組白氏電影公司。1984年執導《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三位編劇及女主角姚煒精湛的演技和 白景瑞的導演之下,使《金》無論在編導及演員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1988年擔任第二十五屆金馬獎工作委員秘書長,改革許多制度。1995年二度擔任金馬獎執委會秘書長。1997年在金馬獎頒獎前於凱悅飯店中因心肌梗塞而辭世。
白景瑞的作品橫跨六0、七0、八0年代,經歷過健康寫實、文藝愛情電影與文學改編電影的風潮。其作品在寫實風格、喜劇片的結構技巧、攝影等方面,為台灣電影帶入新的影像經驗。在寫實風格方面,將電影中的場景大量拉至戶外,就實景來攝製,在對自然光的採用、捕捉、應用上,與 白景瑞長期合作的攝影師 林贊庭則功不可沒。在喜劇片方面,導演《新娘與我》(1969)、《今天不回家》(1969)、《家在臺北》(1970),突破臺灣電影傳統的敘事手法,並採用分割畫面等技巧,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在 白景瑞的從影生涯當中也拍過一些政宣片如《還我河山》(1966)、《皇天后土》(1980)、《日內瓦的黃昏》(1986)等,其中《還》、《皇》在票房上都很賣座,但到1980年代末期,一些公營片廠拍出如《823炮戰》、《日內瓦的黃昏》等片,市場反映冷淡,宣告政宣電影的結束。在此之前 白景瑞也曾因政策與國情的問題修改原先對於影片的構想,《寂寞的十七歲》便是如此,造成原本可以有更銳利的表現,卻在政策的原因之下,使其光彩銳減。
|
|  |
作品年表 - 導演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66 | 《還我河山》 | Fire Bulls | | 1968 | 《寂寞的十七歲》 | Lonely Seventeen | | 1969 | 《第六個夢》(又名《春盡翠湖寒 》) | Because of Love | | 1969 | 《新娘與我》 | The Bride And I | | 1969 | 《今天不回家》 | Accidental Trio | | 1970 | 《喜怒哀樂》 | Four Moods | | 1970 | 《家在台北》 | Home Sweet Home | | 1970 | 《再見阿郎》 | Goodbye Darling | | 1971 | 《老爺酒店》 | Sequire Hotel | | 1972 | 《白屋之戀》 | Love In A Cabin | | 1973 | 《兩個醜陋的男人》 | | | 1974 | 《大三元》 | | | 1974 | 《東南西北風》 | | | 1974 | 《我父、我夫、我子》 | My Father, My Husband, My Son | | 1974 | 《晴時多雲偶陣雨》 | | | 1975 | 《女朋友》 | Girl Friend | | 1975 | 《門裡門外》 | The Story of Four Girls | | 1976 | 《秋歌》 | The Autumn Love Song | | 1976 | 《楓葉情》 | Forever My Love | | 1976 | 《一簾幽夢》 | Fantasies Behind The Pearly Curtain | | 1977 | 《異鄉夢》 |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 | 1977 | 《人在天涯》 | | | 1977 | 《不要在街上吻我》(又名《留學生》) | | | 1978 | 《沙灘上的月亮》 | Love’s Many Face | | 1978 | 《踩在夕陽裡》 | Walking in the Sunset | | 1978 | 《摘星》 | | | 1979 | 《忘憂草》 | A Girl Without Sorrow | | 1979 | 《一對傻鳥》 | Poor Chasers | | 1980 | 《皇天后土》 | The Coldest Winter in Peking | | 1981 | 《怒犯天條》 | Offend the Law of God | | 1984 |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 The Last Night of Madam China | | 1984 | 《大輪迴》 第三世 | The Wheel of Life | | 1985 | 《何姨十二金釵》 | | | 1986 | 《日內瓦的黃昏》 | The Sunset in Geneva | | 1990 | 《嫁到宮裡的男人》 | Forbidden Imperial Tales | |
作品年表 - 演出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58 | 《合歡山上》 | | | 1963 | 《馬可波羅》 | | |
作品年表 - 剪接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64 | 《蚵女》 | Oyster Girl | |
作品年表 - 監製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78 | 《一代俠女》 | | | 1979 | 《樓上樓下》 | Upstairs and Downstairs | |
作品年表 - 製片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77 | 《不要在街上吻我》(又名《留學生》) | | | 1978 | 《摘星》 | | |
作品年表 - 策劃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64 | 《養鴨人家》 | Beautiful Duckling | | 1965 | 《雷堡風雲》 | An Unseen Trigger-Man | | 1966 | 《啞女情深》 | The Silent Wife | | 1966 | 《婉君表妹》 | Four Loves | | 1966 | 《我女若蘭》 | Orchids and My Love | |
作品年表 - 其他 年份 | 作品名 | 英文作品名 |
---|
| | | 1963 | 《鍾情者痴》(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畢業論文片) | | |
大事年表 年份 | 事蹟 |
---|
| | 1931 | 生於遼寧營口,真實生日不詳,身分證上的出生日期是六月十日。時適逢九一八事變,襁褓中與父母逃難入關,遷居北平。 | | 1936 | 因父親白沛霖(雲生)出任安徽蕪湖營業稅局局長,舉家遷居蕪湖,時白景瑞六歲,進入教會幼稚園就讀。 | | 1937 | 白景瑞七歲近漢口第四國小就讀,並開始跟大人一起進電影院,觀看默片,如《關東大俠》、《火燒紅蓮寺》等片。
七七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再度舉家逃難。
| | 1938 | 全家逃難至四川涪陵。 | | 1939 | 白景瑞九歲,就讀重慶大溪溝小學,與曾任中共統戰部長的閰明復為同學,當選班代並參加演講比賽。 | | 1943 | 進入重慶私立巴蜀中學初中,參加辯論會,演出話劇,曾拿到全校作文、繪畫第一名。開始喜歡文學、戲劇、繪圖、運動,並閱讀許多翻譯作品,尤以蘇俄高爾基與屠格涅夫的作品最為欣賞,而重慶抗建堂等第演出的話劇如《棠棣之花》、《日出》、《虎符》、《少奶奶的扇子》等三年內沒有漏看一齣,電影及歌劇等作品也經常觀賞,自此奠定了其對於戲劇和電影的深厚基礎。 | | 1945 | 初中畢業。 | | 1946 | 白景瑞隨二哥白景新復員去南京,進入勵志社附屬勵志中學就讀高中。因父親復員回東北,又與家裡失去聯絡,便靠每學期所選出德智體群美最優一名免學雜費的獎勵來就讀高中。 | | 1947 | 因東北戰爭失利局勢不穩,白景瑞隨校遷至江西泰和沿溪渡,此時開始寫詩,喜愛艾青、臧克家的作品,在校活躍。 | | 1948 | 因江西告急,勵志中學再度遷校,但因政府無力照顧,白景瑞自此成為流亡學生。白景瑞幾經輾轉到廣州考海軍軍官學校,作弊考上,但卻被登陸艇送至澎湖;六個月後正式考上海軍軍官學校,但因不合其理想,十八歲時以流亡學生的身分到台北,因巧遇父執輩的袁騰而經介紹擔任少年時報助理,並籌辦「學生半月刊」,以筆名寫詩、評論、畫漫畫,以賺取生活費。
| | 1949 | 考入行政專科學校,與黃信介同班同學,參加藝術工作隊及舞台劇的演出;白天在康樂總隊總隊部工作,曾參加大專組漫畫比賽,獲得冠軍。年底考上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師範學院)外文系。 | | 1950 | 經外文系系主任梁實秋及藝術系系主任黃君壁同意,轉系至藝術系,為師範的公費生,熱衷於話劇的演出,因此認識了當時主持話劇社的李子達(李行)。
導演話劇《禁止小便》,演出李行導演的話劇《火燭小心》。
| | 1951 | 導演校園話劇《樑上君子》(師院話劇社)及《陞官圖》(淡水英專),並以白擔夫之名活躍於學校的劇運。 | | 1952 | 參加大專學生在中山堂公演的《新紅樓夢》,導演校園話劇《美男子》、《野玫瑰》。 | | 1953 | 演出平劇「甘露寺」,導演戲劇社三幕喜劇《天涯若比鄰》。 | | 1954 | 師院畢業,入伍訓練。 | | 1955 | 結訓退伍,在文山中學擔任美術教員。 | | 1956 | 轉至虎尾女中任教。 | | 1957 | 退伍,經李行介紹至自立晚報擔任影劇記者,另以筆名白擔夫在黃仁主編的聯合報藝文天地中寫畫評及影評,在此時因觀看許多義大利電影《不設防城市》、《單車失竊記》深受震撼而開始想至義大利留學的念頭。 | | 1958 | 演出《合歡山上》(潘壘執導)並兼任場記。
擔任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委員。
| | 1960 | 六月,白景瑞以中國時報特派員及自立晚報駐義大利記者身分,開始了他的留學之行。 | | 1961 | 經由友人王(王玉)帶領到羅馬東方書院學習義大利文。
進入羅馬皇家藝術學院研讀繪畫及舞台設計,進入貝魯加大學習文學,至國際大學修習電視課程。
名字被選入國際畫家名冊內。
| | 1962 | 進入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就讀。
擔任《徬徨末途》場記,《鄉野》助導。
參加卓別林電影學會會員,與瑞納•克萊爾(Rene Clair)、菲特瑞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彼得洛•傑米(Pietro Germi)、南尼•勞埃(Nanni Loy)一同討論電影。
利用暑假至德國幕尼黑打工賺取生活費,並代表義大利外籍學生轉道瑞士開會,順道訪問西班牙。
| | 1963 | 擔任《馬可波羅東遊記》(義大利導演波路波路蒂執導)的藝術指導且參與演出。
拍攝學生短片作品《鍾情者痴》,身兼導演、編劇、剪輯。
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課程結業,放棄在外國的工作機會,於返國前夕,奉于斌主教之命,至各國考察電影教育,收集有關大眾傳播課程資料,作為輔仁大學開設大眾傳播系的參考,並擔任于斌樞機主教在紐約的私人秘書一個月。
| | 1964 | 返國經由余紀忠先生推薦給中影公司總經理龔弘,擔任編審委員。
受文化大學聘用為戲劇系教授。
擔任先總統 蔣公義大利文翻譯,並被經國先生召見。
| | 1965 | 擔任《蚵女》的剪輯,修改《養鴨人家》,促進了當時中影健康寫實電影風格的成形。
擔任中影製片部經理。
與葉青青結婚。
| | 1966 | 策劃《啞女情深》、《婉君表妹》等片,並從義大利購置最新式桌型電腦剪輯機、膠紙接片機,成為亞洲最先使用的地方,促使國內的電影技術在蒙太奇、錄音和設備上更進一步。 | | 1967 | 執導《寂寞的十七歲》,此為其第一部獨當一面擔任導演的作品,此部作品被選為我國代表,參加亞洲學會。
策劃拍攝《我女若蘭》、《雷堡風雲》等片,執導《還我河山》其中三分之一,所拍攝的驚險鏡頭如懸崖追擊等,開國片先鋒。
| | 1968 | 以《寂寞的十七歲》獲得民國五十七年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本片同時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錄音的獎項;並在第十三屆亞洲影展中獲得青少年問題最有貢獻金穗獎及菲律賓狄倫夫人紀念特別獎,飾演男主角的柯俊雄也因本片而獲得最佳男主角金穗獎,獲得了亞洲影帝之銜。 | | 1969 | 執導中影新片《新娘與我》、《今天不回家》等片,而由台北市數名影劇記者投資拍攝,由瓊瑤小說改編的《第六個夢》突破舊有文藝片的型式。執導《今天不回家》,本片為大眾電影公司奠下了影業基礎,片中的單線多點或三線並行發展的敘事結構,以及對分割畫面剪輯技巧的使用,帶給當時的觀眾新的觀影經驗,造成轟動。在本片當中帶入了義大利喜劇片的技巧,即運用蒙太奇和音響對位所產生的碰撞來造成喜感的產生,與好萊塢運用演員肢體表情所造成的滑稽與鬧趣不同,在票房上創下紀錄,當時四天總收入就破兩百萬。以《新娘與我》獲得第七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及最佳導演獎,本片同時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汪晉臣),第十五屆亞洲影展金禾獎最佳錄音(林丁貴),白景瑞將所得獎金全部捐獻給八七水災的難民。執導《喜怒哀樂》其中的《喜》一段(李行執導《哀》, | | 1970 | 因執導《家在台北》獲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獎(歸亞蕾)、最佳剪輯(汪晉臣);第十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歸亞蕾)、最佳編劇(張永祥 )、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一屆文藝獎章電影導演獎。 | | 1971 | 執導《再見阿郎》,本片為白景瑞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可惜叫好不叫座,而當時的金馬獎在重視政宣主題之下,認為本片過於灰色而在金馬獎上失利,僅得到最佳技術特別獎;而本片的投資者在票房與金馬獎都失利的情況下,並未參加任何國際影展。 | | 1972 | 因《再見阿郎》叫好不叫座,之後的《老爺酒店》、《兩個醜陋的男人》白景瑞陷入了創作的低潮當中。 | | 1973 | 執導《白屋之戀》,本片使男主角鄧光榮一夕成名。
與李行、李嘉聯合執導《大三元》,拍攝其中「靜靜的下午」一段。
開拍白氏公司第一部影片《東南西北風》,本片為集錦式影片。
| | 1974 | 執導《晴時多雲偶陣雨》,本片在台灣掀起了一股「風雨潮」。 | | 1975 | 與黃仁策劃合作《女朋友》,蕭芳芳因本片而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林贊庭則獲得金馬獎最佳彩色攝影獎。 | | 1976 | 到韓國拍攝《一簾幽夢》。
被推選為大眾電影公司董事長。
| | 1977 | 白景瑞率工作人員赴歐拍攝《人在天涯》、《異鄉夢》、《不要在街上吻我》(原名《留學生》),其中《人在天涯》獲第十四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男主角(秦祥林)、最佳女主角(胡茵夢)、國際天主教電影電視協會中國分會金炬獎。 | | 1979 | 名字被列入中華民國名人錄、中華民國企業家名人錄。 | | 1980 | 再度赴韓拍攝《皇天后土》,得到國民黨文工會主任宋楚瑜的支持,本片突破反共電影中的許多禁忌。 | | 1982 | 至瑞士和非洲拍攝《日內瓦的黃昏》。 | | 1984 | 拍攝白先勇小說《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為白景瑞的代表作之一。
與李行、胡金銓聯合執導《大輪迴》,白景瑞執導其中「現代世紀」的部分。
投資經營餐館。
| | 1985 | 因投資失敗而拍攝商業通俗片《何姨十二金釵》。 | | 1986 | 與投資經商的會計林小姐結婚,由李行擔任證婚人。 | | 1988 | 擔任第二十五屆金馬獎工作委員秘書長,改革許多制度,而此年度的金馬獎得獎影片多為港片,台灣電影界多能接受。 | | 1989 | 受美哥倫比亞大學影劇系系主任米洛斯福曼之邀,到該校演講三天,並放映《皇天后土》及《再見阿郎》。 | | 1991 | 至北京拍攝第一部集合兩岸三地演職員的《嫁到宮裡的男人》,但在票房上失利。
八月與張華在長春結婚,此為其第三次婚姻。
| | 1995 | 二度擔任金馬獎執委會秘書長。
妻張華獲准入境台灣定居。
| | 1996 | 任職經濟性雜誌《策動天下》,半年試刊後停刊。 | | 1997 | 在金馬獎頒獎前於凱悅飯店中因心肌梗塞而辭世。 | | 1998 | 獲頒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紀念獎。 | | 1999 | 獲頒第三十六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紀念獎。 | |
得獎紀錄 年份 | 事蹟 |
---|
| | 1968 | 以《寂寞十七歲》獲得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彩色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錄音、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第十三屆亞洲影展青少年問題片最有貢獻獎、菲律賓狄倫夫人紀念獎、最佳男主角獎(柯俊雄)。 | | 1969 | 以《新娘與我》獲得第七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汪晉臣);第十五屆亞洲影展金禾獎最佳錄音(林丁貴)。 | | 1970 | 以《家在台北》獲得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獎(歸亞蕾)、最佳剪輯(汪晉臣);第十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歸亞蕾)、最佳編劇(張永祥)、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一屆文藝獎章電影導演獎。 | | 1977 | 以《人在天涯》獲得第十四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男主角(秦祥林)、最佳女主角(胡茵夢)、國際天主教電影電視協會中國分會金炬獎。 以《皇天后土》獲得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男配角(王(王玉))、最具時代意義特別獎。
| | 1983 | 以《大輪迴》獲得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最佳剪輯。 | | 1984 | 以《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獲得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插曲 。 | |
相關閱讀 編號 | 資料 |
---|
| 1 | 「《皇天后土》的寫實與藝術」/『論戲說劇』/黃美序著/經世書局/p.179-186/1981
| | 2 | 「《皇天后土》」/『電影與批評』/劉森堯著/志文出版社/p.231-234/1982
| | 3 | 「《皇天后土》」/『電影情懷』/周晏子著/大特寫出版社/p.82-88/1983
| | 4 | 「《門裡門外》、《不要在街上吻我》」/『冷眼觀影』/曾西霸著/文智出版社/p.204、p.206/1983
| | 5 | 「我看《皇天后土》」/『戲劇評論集』/姜龍昭著/采風出版社/p.124-128/1986
| | 6 | 「小品電影《大輪迴》」、「《皇天后土》中國的現代啟示錄」/『電影與文學』/舒坦著/台揚出版社/p.119、p.171/1992
| | 7 | 「《養鴨人家》」、「《家在台北》」、「《大輪迴》」/『台灣香港電影名片欣賞』/寇立光、李玉芝著/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p.75、p.87、p.208/1993
| | 8 | 「兩個歷史:台灣電影與流行歌曲的互動草稿」/『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葉月瑜著/遠流出版社/p.13-38/2000
| | 9 | 「《白屋之戀》的編劇缺失」、「《養鴨人家》」/『談影論戲』/曾西霸著/中英文週刊社/p.84、p.125/
| | 10 | 『電影阿郎--白景瑞』/黃仁編著/亞太圖書出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