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人目錄 > 攝影

  1. 製片
  2. 導演
  3. 女演員
  4. 男演員
  5. 編劇
  6. 攝影
  7. 配樂
  8. 影評人
  9. 其他工作人員

攝影

陳坤厚  Chen Kun-Hou

陳坤厚,1939年生,台中人。1962年考入中央電影公司,與舅父同時也是著名的攝影師賴成英學習攝影。1971年升任攝影師,1972年為宋存壽的《母親三十歲》擔任攝影,以樸素而頗具詩意的視覺風格為這部電影添增了悲劇力度。其後李行的多部電影如《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原鄉人》等皆由其擔任攝影師,1978年更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獲得第十五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1979年起,陳坤厚「攝而優則導」,與同為李行班底,思想、觀念較為接近的侯孝賢合作拍片,皆由陳坤厚攝影、侯孝賢編劇,兩人輪流擔任導演,推出一系列頗為賣座的愛情輕喜劇,如《我踏浪而來》、《天涼好個秋》、《蹦蹦一串心》…等,突破瓊瑤式愛情文藝片「唯美而不寫實」的模式。1982年,與侯孝賢合作的《在那河畔青草青》受到年輕影評人的讚揚,他們認為依據自己的意願拍攝電影的時機已來臨,陳坤厚便與侯孝賢、許淑真、張華坤合組「萬年青」電影公司,向中央電影公司提合作計劃,以低成本、小卡司的模式,拍攝了改編自朱天文的同名小說《小畢的故事》。此片於1983年創下票房佳績,並得到當年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大獎,成為「新電影」的奠基之作。1983年,陳坤厚更擔任《兒子的大玩偶》的攝影師,幫助兩位新導演萬仁曾壯祥解決映像上的問題,統一全片的攝影風格。在「新電影」風潮初期,陳坤厚以其豐富的經驗與成熟持重的處事態度,與侯孝賢同為「新電影」導演群中的精神領袖。

1985年,陳坤厚侯孝賢分別組合新班底,往各自的風格發展。其後陳坤厚每年拍一部電影,接連執導的有《最想念的季節》(1985)、《結婚》(1985)、《流浪少年路》(1986)、《桂花巷》(1987)、《春秋茶室》(1988)等,多由文學作品改編,展現其一貫溫和的人文關懷與完美的視覺風格。1989年後轉往電視圈,監製電視連續劇,並曾至大陸製作《孔子的故事》大型劇作。

作品年表 - 導演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80《天涼好個秋》 Spring in Autumn
1980《我踏浪而來》
1981《蹦蹦一串心》
1982《俏如彩蝶飛飛飛》 Six Is Company
1983《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1984《小爸爸的天空》 Out of The Blue
1985《結婚》 His Matrimony
1985《最想念的季節》 My Favorite Season
1986《流浪少年路》 Drifters
1987《桂花巷》 Osmanthus Alley
1988《春秋茶室》 Spring and Autumn Tea House
1992《飛躍青春》(紀錄片)
1993《孔子》(紀錄片)
2009《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 Lupinghua2009

作品年表 - 攝影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69《銀姑》
1971《精忠報國》 The Decisive Battle
1973《母親三十歲》 Story of Mother
1975《星期六的約會》 A Saturday Date
1977《煙水寒》 The Glory of The Sunset
1978《煙波江上》 Love On A Foggy River
1978《汪洋中的一條船》 He Never Gives Up
1978《碎心蘭》
1979《悲之秋》 A Sorrowful Wedding
1979《早安台北》 Good Morning , Taipei
1979《小城故事》 The Story of a Small Town
1979《拒絕聯考的小子》
1980《西風的故鄉》 The Blind Love
1980《天涼好個秋》 Spring in Autumn
1980《原鄉人》 My Native Land
1980《我踏浪而來》
1981《就是溜溜的她》 Cute Girls
1981《歡喜冤家》 Intimate But Quarrelsome
1981《蹦蹦一串心》
1982《俏如彩蝶飛飛飛》 Six Is Company
1982《在那河畔青草青》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1982《風兒踢踏踩》 Cheerful Wind
1983《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1983《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1984《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1984《小爸爸的天空》 Out of The Blue
1985《結婚》 His Matrimony
1985《最想念的季節》 My Favorite Season
1988《春秋茶室》 Spring and Autumn Tea House
1988《海峽兩岸》 People Between Two CHINA
1990《祝福》 Promising Miss Bowie
1992《飛躍青春》(紀錄片)

作品年表 - 製片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1983《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93《孔子》(紀錄片)

作品年表 - 策劃

年份作品名英文作品名
2001《遊園驚夢》 Peony Pavilion

大事年表

年份事蹟
19397月25日生於台中。
1962進入中央電影公司,向攝影師賴成英習藝。
1971成為正式攝影。
1972拍攝宋存壽導演的《母親三十歲》。
1979與李行、侯孝賢合作,開始擔任導演工作,拍攝一系列大受歡迎的愛情喜劇風格電影。
1980拍攝處女作《踏浪的女孩》(後改名《我踏浪而來》)。
1982與侯孝賢、許淑真、張華坤合組「萬年青」電影公司。
1983拍攝《小畢的故事》票房深受肯定外,此片更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的實質肯定。
1987與其他兩位新導演李祐寧、廖慶松 不滿中影以兩種合約對待導演,要求修改合約。
為《桂花巷》一片爭取以母語發音上映。
1988與王童一同被新聞局選為出席奧斯卡獎的代表。
應邀參加香港金像獎評審工作。
拍攝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的「春秋茶室」。
1989與影評人劉藝一同受邀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
轉往電視圈發展,製作「紅塵有愛」等劇。
1990擔任電影《祝福》的攝影指導,導演為楊凡。
1993花費近半年時間在山東拍攝孔子的紀錄片。
2001擔任電影《遊園驚夢》的總策劃,導演為楊凡。
2006受邀擔任第八屆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競賽評審。
2007執導拍攝《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

得獎紀錄

年份事蹟
1978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獲得第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攝影」。
1983以《小畢的故事》獲得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西班牙希洪影展「最佳劇情片」。
1985以《結婚》獲得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攝影」。

相關閱讀

編號資料
1『汪洋中的一條船』/林清介編/楓城出版社/1978(電影劇本)
2「陳坤厚的鏡底世界」/蔡國榮/『電影欣賞』(1:2, 2)/電影欣賞雜誌社 / 1983
3「從《風櫃來的人》看電影中的寫實主義」/ 劉森堯 /『世界電影』,第182期/ 世界電影雜誌社/1983
4「<電影人映象> 陳坤厚」/王宣一、趙曼如/『400擊』,第2期(卷) /1985
5「雋永舒緩的筆調--談《風櫃來的人》及《玉卿嫂》」/ 陳宜武/『400擊』,第2期(卷)/1985
6「從《小爸爸的天空》到《結婚》:兼談風格與主題的相應問題」/ 曾昭旭/『張老師月刊』,第16期/1985
7「《台北神話》、《結婚》、《竹籬笆外的春天》」/孟涵名、袁潔/『400擊』,第5期(卷)/1985(影評)
8「陳坤厚、陳揚、蕭麗紅談--《桂花巷》」/『映象系列』,第1期(卷) /映象系列雜誌社/1987
9「仲夏夜的《桂花巷》」/ 張樹菡/『長鏡頭』/ 長鏡頭雜誌社/1987(影評)
10『人文電影的追尋』/黃建業/遠流出版公司/1990
11「以鄉土為根基而提昇文化品格--略論陳坤厚作品的意義與風格」/黃式憲講/『電影欣賞』(10:3, 57)/電影資料館/1992
12「尋找《風櫃來的人》」/ 游惠貞/『聯合報』,1999.08.06第28版/聯合報/1999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 電話:(02)2392-4243 | 傳真:(02)2392-6359 | 地址:10051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4樓